师资力量
廖祥忠,男,祖籍湖北荆门,江西永修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文 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创始人。致力于数字时代新兴交叉学科的实践与探索,主持创建了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及硕士和博士培养点,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数字内容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媒高等教育改革开拓者。提出并践行“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潜心于大学治理,大刀阔斧地实施系列重大改革,着力建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党和国家所需的“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提出“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数字时代教育理念,倡导并探索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致力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中文名 廖祥忠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籍 贯 湖北荆门 出生地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职 业 教育工作者 曾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艺术系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院长(现南京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学部学部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等职。 2018年3月,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0年9月,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经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中共教育部党组2020年9月23日研究决定:廖祥忠同志任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书记。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 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第一届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担任过中国广播电视“星光奖”评委、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动画“美猴奖”评委、中国美协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会评委、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动画国际评委会主席、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动画国际评委会主席、第八、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2022电影频道“星辰大海”青年演员优选计划评委。 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艺术、高等教育与大学治理、媒体融合与传播 主要成就 面向高等教育与传媒业态双重变革的战略机遇,提出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从中国一流学科高校向世界一流跨越的“三个跨越”战略任务。 立足学校特色优势,凝练出“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六位一体”的办学理念。 系统建立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传媒人才培养要求。大力推进系列重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服务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凝练“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能够驾驭数字媒体的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 大力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四个一批”专业建设和“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智能传媒发展方向,全面优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科学布局“课程地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全力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 积极倡导数字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德国波兹坦大学引入“设计思维”训练体系,并付诸实践,建立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将设计思维训练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勇当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排头兵。以文化为基,重点考查考生的“文史哲”文化素养,全面提升考生的文化底蕴。以开辟“绿色通道”为亮点,提前跟踪锁定优质生源。以创新艺考程序为手段,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为全国本科艺术类考试招生改革先行先试,树立标杆。 全面实施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系列重大举措。布局实施从硕士到博士的招生、培养、导师评聘、质量监控、毕业标准等全流程改革,对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再造。全面推行招生改革,重点考查考生人文素养和学术写作能力;推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生基本文献考试;建立分级分类、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构筑全方位各环节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研究生面貌焕然一新。 建立人才“评价、培育、保障”三大体系。坚持破“五唯”、立“多维”,创造性构建以“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十字方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化、相对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创造性提出“保持上热、加热中温、解决下凉”十二字方案,构建“三根柱子立党建”立体式特色党建工作体系,努力践行“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党委部署和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一体贯通,为高校党建创新贡献智慧。 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动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机构设置与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科研机制改革、合同管理改革、工程质量管理改革,布局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实施美丽校园提升工程,系统化建构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着力打造新时代中传文化。倡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培育独具特色的“研而优则研、教而优则教”的人才生长文化沃土,营造“凝心聚力、高歌奋进”的新时代中传校园文化,实现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学术研究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0余项,共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所主持项目《构建多元“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数字艺术论》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论文《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代表作:专著《数字艺术论》(上、下) 作为我国数字艺术领域的理论开山奠基之作,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 代表作:论文《何为新媒体》 2008年,在移动互联网尚未问世,新媒体尚未勃兴、学界业界对新媒体概念争论不休之际,论文《何为新媒体》以前瞻性眼光厘清了“何为新媒体”这个重大问题,并预言以手机为视听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未来将脱颖而出,新媒体走向融合、走向体验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文中预言,“无需更多的历史考察就可以断定,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无论是政治经济、技术还是艺术、业界、市场,未来媒体的新主宰, 已经无可争辩地出现了趋向于‘移动多媒体’的强劲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过程中必将脱颖而出, 成为无与争锋的万能媒体终端, 并引领时代潮流奔涌向前。” 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语言革命的发生,都推动着信息传播秩序的演变。有声语言的发展型塑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文字语言的兴盛构筑了文明传播的区域体系,影视语言的滥觞孕育了工业时代的文化秩序,视频语言的崛起开辟着信息时代的开放格局。未来,基于智能VR的发展,人类将回归全感官的传播场景,在虚拟与现实同构的环境中超越时空藩篱和文化差异,进入一个“视频天下”的新秩序。 荣誉表彰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被文化部评为“十一五”以来动漫产业优秀人才 入选“十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最具影响力”人物榜 致辞摘要 大力推动传媒特色典礼育人新模式,将毕业典礼、开学典礼打造成为现象级校园育人文化品牌。其中,匠心打磨的开学、毕业典礼致辞,着眼当下、立足未来,广受社会关注和赞誉。 廖祥忠书记、校长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致辞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