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师资力量。
廖祥忠,男,祖籍湖北荆门,江西永修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文 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创始人。致力于数字时代新兴交叉学科的实践与探索,主持创建了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及硕士和博士培养点,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数字内容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媒高等教育改革开拓者。提出并践行“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潜心于大学治理,大刀阔斧地实施系列重大改革,着力建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党和国家所需的“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提出“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数字时代教育理念,倡导并探索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致力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中文名 廖祥忠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籍 贯 湖北荆门
出生地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职 业 教育工作者
人物履历
曾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艺术系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院长(现南京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学部学部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等职。
2018年3月,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0年9月,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职务任免
经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中共教育部党组2020年9月23日研究决定:廖祥忠同志任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书记。
社会履历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
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第一届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现代传播》编委会主任、《当代电影》编委会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会长
担任过中国广播电视“星光奖”评委、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动画“美猴奖”评委、中国美协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会评委、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动画国际评委会主席、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动画国际评委会主席、第八、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2022电影频道“星辰大海”青年演员优选计划评委。
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艺术、高等教育与大学治理、媒体融合与传播
主要成就
面向高等教育与传媒业态双重变革的战略机遇,提出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从中国一流学科高校向世界一流跨越的“三个跨越”战略任务。
立足学校特色优势,凝练出“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六位一体”的办学理念。 系统建立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传媒人才培养要求。大力推进系列重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服务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凝练“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能够驾驭数字媒体的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
大力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四个一批”专业建设和“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智能传媒发展方向,全面优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科学布局“课程地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全力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
积极倡导数字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德国波兹坦大学引入“设计思维”训练体系,并付诸实践,建立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将设计思维训练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勇当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排头兵。以文化为基,重点考查考生的“文史哲”文化素养,全面提升考生的文化底蕴。以开辟“绿色通道”为亮点,提前跟踪锁定优质生源。以创新艺考程序为手段,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为全国本科艺术类考试招生改革先行先试,树立标杆。
全面实施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系列重大举措。布局实施从硕士到博士的招生、培养、导师评聘、质量监控、毕业标准等全流程改革,对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再造。全面推行招生改革,重点考查考生人文素养和学术写作能力;推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生基本文献考试;建立分级分类、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构筑全方位各环节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研究生面貌焕然一新。
建立人才“评价、培育、保障”三大体系。坚持破“五唯”、立“多维”,创造性构建以“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十字方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化、相对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创造性提出“保持上热、加热中温、解决下凉”十二字方案,构建“三根柱子立党建”立体式特色党建工作体系,努力践行“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党委部署和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一体贯通,为高校党建创新贡献智慧。
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动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机构设置与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科研机制改革、合同管理改革、工程质量管理改革,布局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实施美丽校园提升工程,系统化建构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着力打造新时代中传文化。倡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培育独具特色的“研而优则研、教而优则教”的人才生长文化沃土,营造“凝心聚力、高歌奋进”的新时代中传校园文化,实现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学术研究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0余项,共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所主持项目《构建多元“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数字艺术论》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论文《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代表作:专著《数字艺术论》(上、下)
作为我国数字艺术领域的理论开山奠基之作,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
代表作:论文《何为新媒体》
2008年,在移动互联网尚未问世,新媒体尚未勃兴、学界业界对新媒体概念争论不休之际,论文《何为新媒体》以前瞻性眼光厘清了“何为新媒体”这个重大问题,并预言以手机为视听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未来将脱颖而出,新媒体走向融合、走向体验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文中预言,“无需更多的历史考察就可以断定,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无论是政治经济、技术还是艺术、业界、市场,未来媒体的新主宰, 已经无可争辩地出现了趋向于‘移动多媒体’的强劲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过程中必将脱颖而出, 成为无与争锋的万能媒体终端, 并引领时代潮流奔涌向前。”
代表作:论文《视频天下:语言革命与国际传播秩序再造》
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语言革命的发生,都推动着信息传播秩序的演变。有声语言的发展型塑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文字语言的兴盛构筑了文明传播的区域体系,影视语言的滥觞孕育了工业时代的文化秩序,视频语言的崛起开辟着信息时代的开放格局。未来,基于智能VR的发展,人类将回归全感官的传播场景,在虚拟与现实同构的环境中超越时空藩篱和文化差异,进入一个“视频天下”的新秩序。
荣誉表彰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被文化部评为“十一五”以来动漫产业优秀人才
入选“十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最具影响力”人物榜
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党委书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
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图像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宇艺术学院 院长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组织员
副教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发展建设处 处长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党委副书记
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美国IndieCade 独立游戏节终审评委。长期从事游戏设计等相关方向高等教育工作,著有《游戏心理学》《虚拟现实交互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游戏设计理论与实践、电子竞技等。其中,《游戏心理学》课程获评国家首批一流课程。
崔蕴鹏,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起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主要从事数字特效和立体影像方面的教学和研究。2014年起担任数字艺术系主任。主讲课程有数字合成技术、镜头设计与动态预览等;主要著作有《从矩形到锥体:立体影像锥体空间论》、《立体影像创作》、《视觉特效摄制指南》(英译汉)等;主要作品有数字特效纪录电影《决战黄桥》、数字立体特效电影短片《戏》等。曾获得“纪录·中国”金牌节 目奖、广电总局科技委2015年度电影技术征文二等奖,中国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优秀导师奖等奖项。
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锐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分会严肃游戏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字娱乐专委会委员;CASA 2002,2003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历届CIDE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历届CAD/CG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历届CGI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环境数据表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出版4部著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吕欣,博士,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特聘专家,微软MCSE网络系统认证工程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互联网产品设计与开发、网络传播等相关研究,曾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亚洲青年动漫与数字艺术大赛最佳数字创意奖等奖项,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
清华大学博士,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责任专家,HCII国际人机交互大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虚拟现实、影视特效和交互艺术研究。曾担任《玩具总动员3iPhone》游戏策划,电影《三体》概念设计总监;导演科幻短片《深空》获2017水滴奖最佳短片奖,导演科幻短片《见到哈奴曼先生》入围银河奖科幻短片单元。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8篇,国际会议获奖1篇。艺术作品入选美国ZeroOne & ISEA2006国际电子艺术展、瑞士巴塞尔新媒体艺术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等多个展览。新媒体装置《空窗子》获首届吴冠中科学与艺术创新大奖,论文《基于虚拟现实的用户视觉注意力引导方法研究》获HCII2018国际人机交互大会最佳论文奖。
姜浩,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文化部动漫标准工作组专家委员。现担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媒体数据化、信息化与智能理论,讲授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视频等课程,从事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教学工作。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硕士生导师,专注于计算机动画、数字游戏研发和设计思维创新教育。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国际设计思维创新协会(GDTA)理事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著有《设计思维创新导引》《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游戏的节奏》,主编出版了斯坦福设计思维系列丛书《认识设计思维》《用游戏激活和培训创新者》《方法与实践》《如何高效协作》《场景与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动画年鉴》副主编。从事专业及专长:动画理论,动画项目策划、剧本写作,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动画产业规划与研究。著有《动画剧作》、《电影剧作理论与技巧》、《动画美学概论》等专著,发表多篇理论文章。负责策划、创作多部动画影视剧。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动画系党支部书记 动画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孙国玉,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技术及创作。Unity价值专家,江苏省镇长团专家成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严肃游戏等。著作及游戏作品包括《重识游戏》《天野喜孝画册》《前进之路》《国贸7天》《Nakedboy》《少林塔防》等。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参与中央美术学院游戏设计学科方向早期创建。曾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首个游戏主题项目;主持策划第一个功能游戏主题展览,“重识游戏——功能与艺术游戏展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持策划日本艺术大师天野喜孝中国巡展(北京筑中美术馆、上海艺仓美术馆);主持策划不可能的艺术:《纪念碑谷》游戏视错觉主题艺术展(北京798爱马思美术馆);主持策划BIGC北京国际游戏创新科技展览(中华世纪坛)。
智能媒体设计系副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动画系副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韩佳政,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为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会员,曾任第25届/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第10届北京电影学院金字奖短片剧作单元评委,多次获得“中央三台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创作方面,曾任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映》栏目编导、第9届/第1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华语电影颁奖盛典导演组成员、河北电视台《都市夜话》等栏目编导的工作,参与电视剧《闲人马大姐》编剧工作、独立编剧电影剧本《我的两个生日》获国家广电总局剧本策划中心重点推荐、合作编剧电影剧本《沸雪》获北京纷华盛丽影视传媒公司投资。
科研方面,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著有《游牧与乡愁——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简谱》一书,并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交流》《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期刊论文《作为创作方法论的儿童电影形象》一文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论文推优活动三等奖奖项。
教学方面,开设的《影像叙事》《视觉叙事与表达》《影像叙事观念与技巧》《导演创作》等课程广受学生好评,《影像叙事》课程于2017年春季学期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118门校公选课中,获得学生评教全校第一的成绩。指导学生创作的《遗孤》《缺席》等短片作品斩获国内外诸多电影节重要奖项,并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陈文娟,博士,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设计系副教授。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处理博士毕业。2008.3—2008.11英国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访问学者。2015.3-2016.3加拿大数字媒体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生成人脸漫画、移动计算、实体交互研究。Email:wjchen@cuc.edu.cn
范敏,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教授,2021年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传媒大学“学术青年拔尖人才”。博士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交互艺术与技术专业,后于加拿大和中国从事博后工作。研究兴趣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实体、具身、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曾主持北京市科委科技专项、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研究。在人机交互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SSCI、 SCI、 EI等高水平论文近30篇,曾获 ACM CHI‘17前5%最佳论文提名奖。担任CHI22、CHI23 、IDC22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分论坛主席,长年任国际顶会和期刊审稿人。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师,讲授课程:《传统民间游戏》、《中国民间美术》、《设计基础》、《动画速写》、《游戏创作2》。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副教授,男,1980年1月生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Unity全球认证讲师(Unity Certified Instructor)。获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奖“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2015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艺术类特殊人才项目”资助,前往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进行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和教学。 目前主要承担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设计专业《游戏开发程序设计基础》《游戏引擎原理及应用》(入选北京高校 “优质本科教材课件”)课程的教学。两门课均已研发为慕课,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站发布。主要研究方向为游戏开发技术、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等。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2部,主编教改著作2部。参与制作或指导的游戏设计作品曾获多个专业奖项,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江逐浪,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真相与造像》、《希腊神话与西方艺术》等。在学院先后开设美学、文化学与艺术创作相关十几门课程;长期在中央及其他一些省级媒体从事节目策划工作,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媒体从业经验;近年来在多家中央及省市媒体和网络平台担任文化评论人或主讲人。
李海燕,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人机交互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学工作。负责和参与多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孙庆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机应用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副教授
王可越,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艾默生学院(EMERSONCOLLEGE)访问学者,设计思维创新资深导师。十年来曾服务于多家大型广告公司、媒体,与团队一起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率先引入中国,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真实商业与社会问题。著有《设计思维创新导引》、《创新化生存》,译有《创意风暴》等。研究领域:传媒艺术、动画传播、创新方法。
王利敏,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主讲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西方现代艺术。完成科研项目包括:撰写教材《数字化与现代艺术》、《视觉艺术造型基础》(国家教育部“211工程”科研项目)。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艺术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 5G智能媒体传播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虎牙电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关注戏剧影视领域、新闻传播领域、数字创意设计和电竞领域交叉融合方面的青年学者。曾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参与策划执导数档大型活动及综艺晚会,发表的多篇论文被CNKI收录并多次引用和下载,科研及教学实践成果丰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关注戏剧影视领域、新闻传播领域、数字创意设计和电竞领域交叉融合方面的青年学者。曾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参与策划执导数档大型活动及综艺晚会,发表的多篇论文被CNKI收录并多次引用和下载,科研及教学实践成果丰厚。
王漪,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系列动画片《怪奇的虫洞》艺术总监、《毛毛镇》总导演、《冰娃雪妹》角色设计师、《酷儿奥运总动员》样片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形象宣传片》的主创;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形象宣传片》的主创;动画片《墙——献给母亲》原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薛燕平,1975年出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编导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动画馆》系列丛书主编著作:《世界动画电影大师》《非主流动画电影》《英国动画》《羞涩的舞者——动画表演教程》《蝉噪林愈静——21世纪中国动画访谈录》创作:4集系列动画纪录片《蝉噪林愈静》(编剧、导演、制片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张慧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担任动画概论、中外动画史、中外美术史课程出版专著《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译著《亚太动画》、《中外动画产业发展简史》等;发表论文《浅析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时代演变》《中国动画史上的漫画家》等。参与北京市《青少年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探索》、《以绘本内容为核心打造多种媒体展现传播的形式》等项目。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郑玉明,管理学学士学位、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动漫产业与市场、动画制片。著有《动画项目制作管理》《动画项目营销管理》《动画制片管理》《动画经济学原理:动画产业研究》;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60多篇;主讲《动画制片管理》《传媒经济学》《动画产业研究》《动漫消费行为研究》《动漫市场运营案例研究》;《中国动画年鉴》《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主编。
博士,博士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交互式叙事;游戏历史与理论创作方向:游戏化创作;科普绘本发表CSSCI3篇;独著2本,合著1本;目前主要负责1项科技创新2030子课题,1项校级项目,主要参与1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周一楠,讲师,苹果联合实验室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访问学者。苹果公司的ADE(苹果杰出教育者)。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游戏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影视美术师。主要从事与影视美术设计、三维动画技术以及三维游戏美术技术等领域的创作,在多部商业影视项目中担任高级艺术指导工作。近年来指导十余部学生创作的游戏作品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并获得多家业界公司的投资。
博士,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设计系讲师,设计思维认证讲师,教育部电子商务认证讲师。山东省泉城特聘专家称号。通州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济南千层次人才称号。青岛青年创业促进会创业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媒体产品设计思维及项目管理。著作有《互联网产品设计》。曾参与全国社科项目,主持多项横向调研项目。
陈明,荣获“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突出贡献奖”,担任第16届广州亚运会体育展示总导演。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音视频内容创意总监。出版《CG电影生产流程与管理》、《动画前期创意与美术设计》和《动画大师》等十部专著。历任深圳环球数码影视公司、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和万达文化旅游规划院创意总监。
崔刚,讲师。学中文出身,中途转行广播电视艺术学。面对数字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及相应而变的审美潮流和艺术创新,近年来致力于发掘中华古典美学观念以及园林、假山、绘画、书法等传统视觉艺术的创造思维,努力探索古典之美与当下传媒艺术发展创新的融合之道。主讲《中华古典美学论纲》、《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研究》等课程。
博士,游戏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游戏互动叙事、游戏策划设计 。
主要研究虚拟沉浸式媒介相关领域、虚拟现实体验创作,撰写虚拟现实内容创作书籍《成为虚拟现实影像缔造者》,创作虚拟现实作品《跨界师》、《离你一个头盔的距离》。曾入围国际计算机图形图像会议siggraph 2018、戛纳动画日、墨西哥VR FEST MX 电影节,CHINA VR 最佳动画奖等。教授课程:虚拟沉浸式情境设计、泛娱乐交互案例赏析、虚拟现实体验内容设计等课程。
博士后
博士后
韩帅,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主讲漫画与数字阅读方向相关课程。
李颜妮,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研究方向为创造性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2005年至今,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主讲课程有:《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基础》、《视觉形态造型设计》等。
栾恋,讲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赴美深造,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出任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她参片创作的影片在北美和欧洲多个电影节获奖并展映。栾恋老师目前讲授的课程有:《电影声音创作》,《音乐作品赏析》,《电影音乐》和《国际电影市场与发行》等。栾恋老师是美国电影声音剪辑师协会 MotionPictureSoundEditors(M.P.S.E.)的常任会员,拥有对好莱坞电影工会奖项的投票资格。
沈巍,讲师,伦敦国王学院哲学学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影像艺术硕士。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师、巴黎国际艺术城驻留艺术家,入选德国导演维纳·赫尔佐格的秘鲁电影创作项目。其剧场及影像作品于北京青戏节、乌镇、威尼斯、塔林、鹿特丹、哥本哈根、约克、南锡、圣保罗等多个国内外艺术与电影节参展。掌握英、德、法、西、意、俄、日等七门外语,亦曾参与多部影视、戏剧、当代艺术项目的制作、执行和翻译工作。
童画,美国南加州大学( U S C ) 电影学院电影与电视制作专业、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电影方向研究生( M F A ),作品获45届学生奥斯卡叙事单元金奖、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洛杉矶国际短片电影节LA Shorts最佳影片提名、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国际奖项。
博士,地下城主、守秘人、独立游戏开发者。教授科目:游戏概念设计、艺用解剖学、经典游戏分析。
博士,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沉浸式新媒体艺术理论与创作,曾担任“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执行策展人;参与孟京辉导演的沉浸式话剧《成都偷心》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设计工作。博士,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沉浸式新媒体艺术理论与创作,曾担任“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执行策展人;参与孟京辉导演的沉浸式话剧《成都偷心》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设计工作。
张宏涛,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移动平台开发和网络交互。
网络新媒体技术方向博士,主要从事人机交互与游戏开发相关研究,主讲《面向对象游戏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微信小程序》等课程。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宇艺术学院 院长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员 硕士生导师
动画系党支部书记 动画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动画系副主任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王可越,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美国艾默生学院(EMERSONCOLLEGE)访问学者,设计思维创新资深导师。十年来曾服务于多家大型广告公司、媒体,与团队一起将设计思维创新体系率先引入中国,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解决真实商业与社会问题。著有《设计思维创新导引》、《创新化生存》,译有《创意风暴》等。研究领域:传媒艺术、动画传播、创新方法。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王漪,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系列动画片《怪奇的虫洞》艺术总监、《毛毛镇》总导演、《冰娃雪妹》角色设计师、《酷儿奥运总动员》样片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形象宣传片》的主创;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形象宣传片》的主创;动画片《墙——献给母亲》原画。
薛燕平,1975年出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编导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动画馆》系列丛书主编著作:《世界动画电影大师》《非主流动画电影》《英国动画》《羞涩的舞者——动画表演教程》《蝉噪林愈静——21世纪中国动画访谈录》创作:4集系列动画纪录片《蝉噪林愈静》(编剧、导演、制片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张慧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担任动画概论、中外动画史、中外美术史课程出版专著《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译著《亚太动画》、《中外动画产业发展简史》等;发表论文《浅析动画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时代演变》《中国动画史上的漫画家》等。参与北京市《青少年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探索》、《以绘本内容为核心打造多种媒体展现传播的形式》等项目。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郑玉明,管理学学士学位、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动漫产业与市场、动画制片。著有《动画项目制作管理》《动画项目营销管理》《动画制片管理》《动画经济学原理:动画产业研究》;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60多篇;主讲《动画制片管理》《传媒经济学》《动画产业研究》《动漫消费行为研究》《动漫市场运营案例研究》;《中国动画年鉴》《动漫蓝皮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主编。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陈明,荣获“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突出贡献奖”,担任第16届广州亚运会体育展示总导演。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音视频内容创意总监。出版《CG电影生产流程与管理》、《动画前期创意与美术设计》和《动画大师》等十部专著。历任深圳环球数码影视公司、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和万达文化旅游规划院创意总监。
韩帅,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主讲漫画与数字阅读方向相关课程。
廖祥忠,男,祖籍湖北荆门,江西永修人,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文 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创始人。致力于数字时代新兴交叉学科的实践与探索,主持创建了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及硕士和博士培养点,为互联网时代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数字内容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媒高等教育改革开拓者。提出并践行“系统治理、创新驱动、交叉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潜心于大学治理,大刀阔斧地实施系列重大改革,着力建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党和国家所需的“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提出“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数字时代教育理念,倡导并探索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致力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中文名 廖祥忠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籍 贯 湖北荆门
出生地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
职 业 教育工作者
人物履历
曾任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科学艺术系系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副院长(现南京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学部学部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等职。
2018年3月,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0年9月,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职务任免
经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中共教育部党组2020年9月23日研究决定:廖祥忠同志任中共中国传媒大学委员会书记。
社会履历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
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第一届全国艺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现代传播》编委会主任、《当代电影》编委会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校友会会长
担任过中国广播电视“星光奖”评委、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评委、中国动画“美猴奖”评委、中国美协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会评委、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动画国际评委会主席、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动画国际评委会主席、第八、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2022电影频道“星辰大海”青年演员优选计划评委。
研究领域
数字媒体艺术、高等教育与大学治理、媒体融合与传播
主要成就
面向高等教育与传媒业态双重变革的战略机遇,提出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跨越、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跨越、从中国一流学科高校向世界一流跨越的“三个跨越”战略任务。
立足学校特色优势,凝练出“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六位一体”的办学理念。 系统建立起“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传媒人才培养要求。大力推进系列重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服务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凝练“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能够驾驭数字媒体的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
大力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四个一批”专业建设和“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智能传媒发展方向,全面优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科学布局“课程地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与教学管理队伍,全力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
积极倡导数字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德国波兹坦大学引入“设计思维”训练体系,并付诸实践,建立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将设计思维训练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勇当艺术类招生考试改革排头兵。以文化为基,重点考查考生的“文史哲”文化素养,全面提升考生的文化底蕴。以开辟“绿色通道”为亮点,提前跟踪锁定优质生源。以创新艺考程序为手段,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为全国本科艺术类考试招生改革先行先试,树立标杆。
全面实施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系列重大举措。布局实施从硕士到博士的招生、培养、导师评聘、质量监控、毕业标准等全流程改革,对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再造。全面推行招生改革,重点考查考生人文素养和学术写作能力;推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生基本文献考试;建立分级分类、多元立体的导师评价标准体系;构筑全方位各环节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研究生面貌焕然一新。
建立人才“评价、培育、保障”三大体系。坚持破“五唯”、立“多维”,创造性构建以“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十字方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化、相对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健全高质量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创造性提出“保持上热、加热中温、解决下凉”十二字方案,构建“三根柱子立党建”立体式特色党建工作体系,努力践行“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党委部署和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一体贯通,为高校党建创新贡献智慧。
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动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机构设置与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科研机制改革、合同管理改革、工程质量管理改革,布局校园安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实施美丽校园提升工程,系统化建构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
着力打造新时代中传文化。倡导“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培育独具特色的“研而优则研、教而优则教”的人才生长文化沃土,营造“凝心聚力、高歌奋进”的新时代中传校园文化,实现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学术研究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课题20余项,共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所主持项目《构建多元“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获北京市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数字艺术论》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论文《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代表作:专著《数字艺术论》(上、下)
作为我国数字艺术领域的理论开山奠基之作,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
代表作:论文《何为新媒体》
2008年,在移动互联网尚未问世,新媒体尚未勃兴、学界业界对新媒体概念争论不休之际,论文《何为新媒体》以前瞻性眼光厘清了“何为新媒体”这个重大问题,并预言以手机为视听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未来将脱颖而出,新媒体走向融合、走向体验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文中预言,“无需更多的历史考察就可以断定,未来的新媒体将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无论是政治经济、技术还是艺术、业界、市场,未来媒体的新主宰, 已经无可争辩地出现了趋向于‘移动多媒体’的强劲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过程中必将脱颖而出, 成为无与争锋的万能媒体终端, 并引领时代潮流奔涌向前。”
代表作:论文《视频天下:语言革命与国际传播秩序再造》
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语言革命的发生,都推动着信息传播秩序的演变。有声语言的发展型塑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文字语言的兴盛构筑了文明传播的区域体系,影视语言的滥觞孕育了工业时代的文化秩序,视频语言的崛起开辟着信息时代的开放格局。未来,基于智能VR的发展,人类将回归全感官的传播场景,在虚拟与现实同构的环境中超越时空藩篱和文化差异,进入一个“视频天下”的新秩序。
荣誉表彰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被文化部评为“十一五”以来动漫产业优秀人才
入选“十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最具影响力”人物榜
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崔蕴鹏,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起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主要从事数字特效和立体影像方面的教学和研究。2014年起担任数字艺术系主任。主讲课程有数字合成技术、镜头设计与动态预览等;主要著作有《从矩形到锥体:立体影像锥体空间论》、《立体影像创作》、《视觉特效摄制指南》(英译汉)等;主要作品有数字特效纪录电影《决战黄桥》、数字立体特效电影短片《戏》等。曾获得“纪录·中国”金牌节 目奖、广电总局科技委2015年度电影技术征文二等奖,中国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优秀导师奖等奖项。
姜浩,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评审专家,文化部动漫标准工作组专家委员。现担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媒体数据化、信息化与智能理论,讲授数字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视频等课程,从事设计思维创新与实践教学工作。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动画年鉴》副主编。从事专业及专长:动画理论,动画项目策划、剧本写作,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动画产业规划与研究。著有《动画剧作》、《电影剧作理论与技巧》、《动画美学概论》等专著,发表多篇理论文章。负责策划、创作多部动画影视剧。
韩佳政,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现为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会员,曾任第25届/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第10届北京电影学院金字奖短片剧作单元评委,多次获得“中央三台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创作方面,曾任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首映》栏目编导、第9届/第10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华语电影颁奖盛典导演组成员、河北电视台《都市夜话》等栏目编导的工作,参与电视剧《闲人马大姐》编剧工作、独立编剧电影剧本《我的两个生日》获国家广电总局剧本策划中心重点推荐、合作编剧电影剧本《沸雪》获北京纷华盛丽影视传媒公司投资。
科研方面,主持并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著有《游牧与乡愁——台湾儿童电影创作历史简谱》一书,并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术交流》《电影文学》《电影评介》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期刊论文《作为创作方法论的儿童电影形象》一文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论文推优活动三等奖奖项。
教学方面,开设的《影像叙事》《视觉叙事与表达》《影像叙事观念与技巧》《导演创作》等课程广受学生好评,《影像叙事》课程于2017年春季学期在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118门校公选课中,获得学生评教全校第一的成绩。指导学生创作的《遗孤》《缺席》等短片作品斩获国内外诸多电影节重要奖项,并获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江逐浪,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真相与造像》、《希腊神话与西方艺术》等。在学院先后开设美学、文化学与艺术创作相关十几门课程;长期在中央及其他一些省级媒体从事节目策划工作,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媒体从业经验;近年来在多家中央及省市媒体和网络平台担任文化评论人或主讲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周一楠,讲师,苹果联合实验室主任。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访问学者。苹果公司的ADE(苹果杰出教育者)。
崔刚,讲师。学中文出身,中途转行广播电视艺术学。面对数字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及相应而变的审美潮流和艺术创新,近年来致力于发掘中华古典美学观念以及园林、假山、绘画、书法等传统视觉艺术的创造思维,努力探索古典之美与当下传媒艺术发展创新的融合之道。主讲《中华古典美学论纲》、《中国古典艺术思维研究》等课程。
栾恋,讲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赴美深造, 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出任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她参片创作的影片在北美和欧洲多个电影节获奖并展映。栾恋老师目前讲授的课程有:《电影声音创作》,《音乐作品赏析》,《电影音乐》和《国际电影市场与发行》等。栾恋老师是美国电影声音剪辑师协会 MotionPictureSoundEditors(M.P.S.E.)的常任会员,拥有对好莱坞电影工会奖项的投票资格。
沈巍,讲师,伦敦国王学院哲学学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影像艺术硕士。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师、巴黎国际艺术城驻留艺术家,入选德国导演维纳·赫尔佐格的秘鲁电影创作项目。其剧场及影像作品于北京青戏节、乌镇、威尼斯、塔林、鹿特丹、哥本哈根、约克、南锡、圣保罗等多个国内外艺术与电影节参展。掌握英、德、法、西、意、俄、日等七门外语,亦曾参与多部影视、戏剧、当代艺术项目的制作、执行和翻译工作。
童画,美国南加州大学( U S C ) 电影学院电影与电视制作专业、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电影方向研究生( M F A ),作品获45届学生奥斯卡叙事单元金奖、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洛杉矶国际短片电影节LA Shorts最佳影片提名、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等国际奖项。
吕欣,博士,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特聘专家,微软MCSE网络系统认证工程师,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互联网产品设计与开发、网络传播等相关研究,曾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亚洲青年动漫与数字艺术大赛最佳数字创意奖等奖项,入选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计划”。
孙国玉,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技术及创作。Unity价值专家,江苏省镇长团专家成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陈文娟,博士,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设计系副教授。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处理博士毕业。2008.3—2008.11英国国家计算机动画中心访问学者。2015.3-2016.3加拿大数字媒体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生成人脸漫画、移动计算、实体交互研究。Email:wjchen@cuc.edu.cn
范敏,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副教授,2021年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传媒大学“学术青年拔尖人才”。博士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交互艺术与技术专业,后于加拿大和中国从事博后工作。研究兴趣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实体、具身、智能产品交互设计。曾主持北京市科委科技专项、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项目等纵向课题研究。在人机交互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SSCI、 SCI、 EI等高水平论文近30篇,曾获 ACM CHI‘17前5%最佳论文提名奖。担任CHI22、CHI23 、IDC22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分论坛主席,长年任国际顶会和期刊审稿人。
李海燕,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直从事人机交互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科研、开发与教学工作。负责和参与多项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孙庆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机应用博士,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
王利敏,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主讲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西方现代艺术。完成科研项目包括:撰写教材《数字化与现代艺术》、《视觉艺术造型基础》(国家教育部“211工程”科研项目)。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设计系讲师,设计思维认证讲师,教育部电子商务认证讲师。山东省泉城特聘专家称号。通州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济南千层次人才称号。青岛青年创业促进会创业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数字媒体产品设计思维及项目管理。著作有《互联网产品设计》。曾参与全国社科项目,主持多项横向调研项目。
李颜妮,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研究方向为创造性思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2005年至今,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主讲课程有:《信息可视化设计》、《设计基础》、《视觉形态造型设计》等。
博士,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沉浸式新媒体艺术理论与创作,曾担任“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执行策展人;参与孟京辉导演的沉浸式话剧《成都偷心》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设计工作。博士,清华大学设计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沉浸式新媒体艺术理论与创作,曾担任“万物有灵”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成果展执行策展人;参与孟京辉导演的沉浸式话剧《成都偷心》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设计工作。
张宏涛,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移动平台开发和网络交互。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党委书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
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图像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美国IndieCade 独立游戏节终审评委。长期从事游戏设计等相关方向高等教育工作,著有《游戏心理学》《虚拟现实交互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游戏设计理论与实践、电子竞技等。其中,《游戏心理学》课程获评国家首批一流课程。
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锐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分会严肃游戏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字娱乐专委会委员;CASA 2002,2003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历届CIDE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历届CAD/CG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历届CGI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环境数据表示分技术委员会,委员;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出版4部著作。
清华大学博士,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责任专家,HCII国际人机交互大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电影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虚拟现实、影视特效和交互艺术研究。曾担任《玩具总动员3iPhone》游戏策划,电影《三体》概念设计总监;导演科幻短片《深空》获2017水滴奖最佳短片奖,导演科幻短片《见到哈奴曼先生》入围银河奖科幻短片单元。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8篇,国际会议获奖1篇。艺术作品入选美国ZeroOne & ISEA2006国际电子艺术展、瑞士巴塞尔新媒体艺术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等多个展览。新媒体装置《空窗子》获首届吴冠中科学与艺术创新大奖,论文《基于虚拟现实的用户视觉注意力引导方法研究》获HCII2018国际人机交互大会最佳论文奖。
博士,硕士生导师,专注于计算机动画、数字游戏研发和设计思维创新教育。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设计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国际设计思维创新协会(GDTA)理事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著有《设计思维创新导引》《神奇的设计思维游戏书》《游戏的节奏》,主编出版了斯坦福设计思维系列丛书《认识设计思维》《用游戏激活和培训创新者》《方法与实践》《如何高效协作》《场景与应用》。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严肃游戏等。著作及游戏作品包括《重识游戏》《天野喜孝画册》《前进之路》《国贸7天》《Nakedboy》《少林塔防》等。曾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参与中央美术学院游戏设计学科方向早期创建。曾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首个游戏主题项目;主持策划第一个功能游戏主题展览,“重识游戏——功能与艺术游戏展览”(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持策划日本艺术大师天野喜孝中国巡展(北京筑中美术馆、上海艺仓美术馆);主持策划不可能的艺术:《纪念碑谷》游戏视错觉主题艺术展(北京798爱马思美术馆);主持策划BIGC北京国际游戏创新科技展览(中华世纪坛)。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师,讲授课程:《传统民间游戏》、《中国民间美术》、《设计基础》、《动画速写》、《游戏创作2》。
博士,副教授,男,1980年1月生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Unity全球认证讲师(Unity Certified Instructor)。获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奖“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2015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艺术类特殊人才项目”资助,前往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进行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和教学。 目前主要承担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设计专业《游戏开发程序设计基础》《游戏引擎原理及应用》(入选北京高校 “优质本科教材课件”)课程的教学。两门课均已研发为慕课,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站发布。主要研究方向为游戏开发技术、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等。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2部,主编教改著作2部。参与制作或指导的游戏设计作品曾获多个专业奖项,并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中南大学艺术哲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 5G智能媒体传播与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虎牙电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关注戏剧影视领域、新闻传播领域、数字创意设计和电竞领域交叉融合方面的青年学者。曾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参与策划执导数档大型活动及综艺晚会,发表的多篇论文被CNKI收录并多次引用和下载,科研及教学实践成果丰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关注戏剧影视领域、新闻传播领域、数字创意设计和电竞领域交叉融合方面的青年学者。曾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参与策划执导数档大型活动及综艺晚会,发表的多篇论文被CNKI收录并多次引用和下载,科研及教学实践成果丰厚。
博士,博士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交互式叙事;游戏历史与理论创作方向:游戏化创作;科普绘本发表CSSCI3篇;独著2本,合著1本;目前主要负责1项科技创新2030子课题,1项校级项目,主要参与1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游戏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影视美术师。主要从事与影视美术设计、三维动画技术以及三维游戏美术技术等领域的创作,在多部商业影视项目中担任高级艺术指导工作。近年来指导十余部学生创作的游戏作品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并获得多家业界公司的投资。
博士,游戏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游戏互动叙事、游戏策划设计 。
主要研究虚拟沉浸式媒介相关领域、虚拟现实体验创作,撰写虚拟现实内容创作书籍《成为虚拟现实影像缔造者》,创作虚拟现实作品《跨界师》、《离你一个头盔的距离》。曾入围国际计算机图形图像会议siggraph 2018、戛纳动画日、墨西哥VR FEST MX 电影节,CHINA VR 最佳动画奖等。教授课程:虚拟沉浸式情境设计、泛娱乐交互案例赏析、虚拟现实体验内容设计等课程。
博士,地下城主、守秘人、独立游戏开发者。教授科目:游戏概念设计、艺用解剖学、经典游戏分析。
网络新媒体技术方向博士,主要从事人机交互与游戏开发相关研究,主讲《面向对象游戏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微信小程序》等课程。